对标红星、澎湃? 老牌扬子晚报打造原创深度“紫牛新闻”| 独家
陈浩洲 / 传媒大观察
传统媒体转型战场,又迎来了新玩家,由国内老牌晚报《扬子晚报》创办的“紫牛新闻”横空出世。紫牛新闻的官宣文字说,这是一款致力于深度原创的融媒体新闻产品。
此前,上海报业澎湃新闻、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均以原创、深度见长。7月3日,《扬子晚报》总编辑王文坚在接受观媒君对话时就“是否对标红星澎湃”的疑问表示,紫牛新闻是报社媒体融合的先锋,要为报社的改革探路,要坚持深度、独家、原创和首发,我们会做的更好。
紫牛出世 精英组队
为了配合紫牛新闻的上线,6月27、28日,《扬子晚报》利用头版主图,连续两天刊登了创意悬念广告。据该报报道,连续两日的广告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,参与竞猜者达7000人。
6月29日,《扬子晚报》整版封面揭晓答案——这是该报全新打造的新闻产品“紫牛新闻”。当天,紫牛新闻上线的消息在《扬子晚报》纸媒、官微、公众号、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上发布。在南京地铁三号线和四号线的站点,紫牛新闻的广告牌也同步登场,引起南京市民关注。
为什么叫“紫牛新闻”?观媒君了解到,“紫牛”是取自“扬子牛”的谐音,意即《扬子晚报》为读者俯首甘为孺子牛,继续传承其创刊伊始“365天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”的承诺。同时,紫牛在经济学上也代表着与众不同的稀缺产品。
紫牛新闻是在《扬子晚报》热线新闻部的基础上建立的,热线新闻部的前身是机动新闻部,这个部门的成员大都是拥有丰厚新闻经验的资深记者,热线新闻部主任陈迪晨担任紫牛新闻主编。
陈迪晨向观媒君介绍,热线新闻部最初只有9个人,今年六月中旬,报社陆续从其它部门调来5名记者编辑,希望打造一块原创深度新闻的试验田。这个团队则构成了紫牛新闻的核心力量。
宋世锋是南京大学的博士,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记者,他长期报道国际新闻,对国际关系有很深刻的理解,这次他也被调到紫牛新闻团队。张冰晶是从新媒体部调来的九零后,她善于运营新媒体,“原来九零后也很有战斗力,她们的创意和我们这些原来做报纸的不一样”,陈迪晨介绍说,“和张冰晶一起来的还有万惠娟,她加入团队后主要做视觉设计。刘浏原来是报社的摄影记者,文字功底也很强,这种复合型记者正是紫牛新闻所需要的人才”。
云集报社精英,紫牛新闻正是《扬子晚报》深度融合转型的一把尖刀,一支特战队。
报社支持 利器支撑
紫牛新闻是《扬子晚报》倾力打造的内容产品,王文坚表示,报社会全力支持这个新产品的发展。
今天出版的《扬子晚报》纸质版,A2、A3版均为紫牛新闻专版,在头版的主图上,也有着紫牛新闻的醒目标志。
报社每天的选题会,作为紫牛新闻负责人的陈迪晨有发言权,其他部门的优质选题如果适合,采写前紫牛团队会与之沟通,按照紫牛新闻对内容的要求来写,最后也会附上紫牛新闻的品牌,在全网分发。
为了促进紫牛新闻的快速发展,《扬子晚报》每个部门都有考核要求,每月要向紫牛新闻提供一定数量的符合要求的稿件。
陈迪晨告诉观媒君,紫牛新闻还有一个优势,即《扬子晚报》在江苏具有强大影响力,每个地级市都建有记者站,这些记者站的记者和紫牛新闻团队保持着密切联系,在大本营南京之外的省内城市,《扬子晚报》记者可以与紫牛新闻合作,优质稿件在紫牛新闻平台发出。
《扬子晚报》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梅表示,报社已经专门开发了新的发稿系统,供紫牛新闻团队使用。新的发稿系统能跟踪每条稿件在现有渠道发布的时间轴,紫牛新闻记者所采写的每一篇稿件,经过不同的渠道分发后,都会在这个系统里留下详细的信息,包括发布时间、阅读效果、编辑痕迹等,也就是说,这个系统能完整呈现紫牛新闻生产的内容的分发路径。
新的发稿系统不仅有利于采编考核,还会为记者发稿带来便利,以前记者采写的稿件发出来后就结束了,而现在还有后续步骤,记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传播效应,这些结果也能为记者日后的新闻采写提供借鉴,让大家知道读者喜欢哪种类型哪种文风的稿件。
杨晓梅告诉观媒君,新的发稿系统还可以直接生成H5模板,这样内容的呈现方式会更加丰富。当紫牛的经验成熟后,这个新的采编系统将会在全报社推广使用。
观媒君了解到,除了人员增配和技术支持,报社还承诺在稿件等级评定上向紫牛新闻倾斜,以激发团队活力,吸引更多的记者向紫牛团队供稿。
紫牛新闻团队
不同于报 多点分发
紫牛新闻生产的内容与《扬子晚报》有哪些不同?《扬子晚报》热线新闻部副主任范晓林告诉观媒君,紫牛新闻所关注的不完全是大事要事,我们更关注有关注度和话题性的内容。在文风上,紫牛新闻强调新锐,希望读者能享受紫牛新闻带来的“悦读”体验。当然从内容形态上来说,作为一款以新媒体为主阵地的品牌,紫牛新闻整合文字、摄影、视频、H5交互等原创内容团队,内容形态比报纸丰富得多。
目前,紫牛新闻并没有单独建立App(客户端)运营,而是通过多点分发机制完成渠道建设。紫牛新闻的分发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、微信小程序、官方微博、扬眼App、扬子晚报网以及新华报业集团旗下的交汇点App等。
在内容的发布上,紫牛新闻目前在《扬子晚报》微信公众号首发,紫牛新闻公众号转载,《扬子晚报》、扬眼App以及扬子晚报网等平台跟进发布。针对不同的平台,编辑会修改标题改进排版,以适应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。
1998年,陈迪晨进入《扬子晚报》,在新闻一线耕耘近20年。作为一位健身爱好者,他曾跑过几十个马拉松赛,每周至少要去四次健身房,但他在调岗负责紫牛新闻后,上周的健身次数变成了零。
陈迪晨认为,健身次数减少与负责紫牛新闻不无关系,以前做新闻以报纸为主平台,现在投身新媒体后,新闻发布渠道骤然增多,这对记者来说是极大的考验。紫牛新闻上线后,总编辑王文坚每天会亲自过问稿件选题和传播情况,这无形又增添了更多压力。
紫牛新闻的未来,对《扬子晚报》也是考验。王文坚透露,两个月后,《扬子晚报》将推出一款技术驱动的新闻App。观媒君了解到,这个新的客户端产品或将与紫牛新闻品牌相辅相成。©
[观媒推荐]
版权声明: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转载时请保留作者、来源。本公众号部分使用图片、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权利,敬请与我们联系。
责任编辑: 周童 zhoutong@guanmedia.com
观媒(传媒大观察)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,是受到主管部门、媒体总编、传媒学子等关注的"媒中媒"。
bigmedianews
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